财联社1月20日讯(记者 林坚)两融业务更关注规范性。一周之内,广发证券、中信建投两家头部券商调整融资融券负债偿还规则,均禁止了投资者融资买入证券用于偿还融券负债。目前,广发证券修订已经于1月15日起生效,而中信建投的调整将在1月22日起实施。
对于上述调整,两家券商均称是为了加强风险管理,防范两融业务风险,其中广发证券明确了调整的实际内容,即信用账户中现券持仓少于融资合约数量时不允许现券还券。财联社记者了解到,这类调整并不是最新出现的,不少券商已经禁止投资者融资买入证券用于偿还融券负债,譬如华福证券就于2023年10月9日起禁止了投资者使用融资买入的证券用于偿还融券合约。此外,包括沪地一些大型券商也已禁止了此类行为。
为了防止两融绕标、两融***,维护市场公平
对此,有华南、华北地区券商人士告诉记者,上述调整主要就是为了防止两融绕标以及两融***,其中,如何利用融资额度买入非融资标的的个股,俗称“两融绕标”,就是绕开标准,将融资所得的资金用于投资非融资融券标的或者提现出来。投资者可通过融资融券交易套取资金,以实现购买非标的证券或融资转出信用账户等非正常交易的目的。
上述人士称,目前业内多数券商已经停止了投资者融资买入证券用于偿还融券负债,不过仍有部分中小券商仍未禁止。有观点认为,券商陆续禁止投资者融资买入证券用于偿还融券负债,旨在对市场上部分从事不当套利的投资者出手进行规范,同时也可规避公司股东绕道减持套利行为,有利于遏制投机炒作、维护市场公平,保护投资者利益。
记者还了解到,在实际操作中,部分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将***资金用于偿还股票质押融资债务,进而将质押融资负债转为“两融”负债。这种做法一方面达到了融资加杠杆的目的,另一方面则规避了上市公司股票质押至特定比例所应承担的信息披露责任。
聚焦当下市场,投资者对融券制度较为敏感,也是本轮对两融绕标以及两融***高度关注的背景。1月19日就有市场传闻称,“在接受监管机构窗口指导后,中信证券已暂停对部分客户的融券业务,并提高机构客户的要求门槛。”财联社记者向中信证券多方了解,均表示绝无此事,没有暂停,也不存在任何监管指导。
受访的业界人士认为,上述调整不可简单理解为对融券业务收紧的解读,或是停止融券制度。在1月20日***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机构司司长申兵表示,融资融券制度推出10余年来总体保持平稳运行,在促进价格发现、平抑市场波动、抑制“炒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两融业务风险管理持续升级,强化穿透式监管
据记者观察,不难发现,两融业务风险管理确实在持续升级。融资融券业务新规自2023年10月实施以来,不断有证券公司对两融业务进行合同修订,从而修补业务漏洞,加强对客户交易行为和交易目的的穿透式管理,防止参与违规或为违规提供便利风险。
2023年10月,***发布通知取消上市公司高管及核心员工通过参与战略配售设立的专项资管计划出借证券,并适度限制其他战略投资者在上市初期的出借方式和比例。与此同时,沪深北***发布《关于优化融券交易和转融通证券出借交易相关安排的通知》,作出如下安排:
明确“投资者持有上市公司限售股份、战略配售股份,以及持有以大宗交易方式受让的大股东或者特定股东减持股份等有转让限制的股份的,在限制期内,投资者及其关联方不得融券卖出该上市公司股票”,进一步完善了“限售股不得融券”的要求。同时要求证券公司应当按照穿透原则核查投资者情况,对投资者的相关交易行为进行前端控制,严禁参与违规或为违规提供便利。
***机构司司长申兵最新表态称,新规发布后,***通过加强穿透式管理、现场检查、监管处罚等方式督促证券公司严格落实新规要求。“总体看,政策落实效果符合预期。截至目前,融券余额较新规实施之初降幅达23.4%;战略投资者出借余额降幅更大,达到35.7%。此外,新规发布后存在高管战略投资者的新股上市,上市初期均未发生出借,说明新规的落实效果是良好的。”
财联社记者多方获悉,目前确实围绕加强穿透式管理,券商已经在行动,层层摸排调查。对于融资融券业务新规,***有关部门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下一步,***将全面强化穿透式监管,一方面压实证券公司责任,督促证券公司按照“看不清,不展业”的要求,加强对客户交易行为和交易目的的穿透式管理,严禁参与违规或为违规提供便利,切实提高业务水平。
另一方面,***将强化监管执法,建立健全穿透式监管的工作机制,对通过多层嵌套、合谋交易、串联套利等方式违反“限售股不得融券”等要求的行为从严打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