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创业中应如何坚守职业道德?
还记得初中语文课文吗?“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创业不仅仅是表面的光鲜,这背后的艰辛只有我们创业人才清楚,作为一个创业者,遭遇挫折、碰上低潮都是常有的事,在这种时候,反省能力和自我反省精神能够很好地帮助你渡过难关。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对创业者来说,问题不是一日三省、四省吾身,而是应该时时刻刻警醒、反省自己,唯有如此,才能时刻保持清醒。
创业者需要的是综合素质,每一项素质都很重要,不可偏废。缺少哪一项素质,将来都必然影响事业的发展。有些素质是天生的,但大多数素质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改善。如果你能够从现在做起,时时犀利,培养自己的素质,创业成功一定指日可待
为什么孔老夫子不讲创新、不讲发明创造?
题主您好,我是昴日星官!
孔夫子的学问,是求官的学问。做官,不是要你精通多门,而是需要你有一门擅长之外,其他诸门别类都要略懂。即使提到“创新”“发明创造”说法,孔夫子自然不会将它独立出来专门讲述。这就是后来儒家所说的“兼容并蓄”。
孔夫子是教育家、思想家。他这一生奔走春秋诸国,能听他讲课的都是庶出寒门,都是有能力交学费的人。学费,古代称,束脩,一般是肉或者其他。发明创造、创新,当时有专门人在的讲述了,科技发明的专家教授——墨子,就是专门搞这一行的人,他的随从被世人称“墨家”。孔子要是讲述发明创造,估计会引起纷争。儒墨两门***见面火拼?
儒家,在春秋时期,是属于小派别不为诸侯国所接受。当时流行派别学说主要为农家(农业)、名家(纵横家)、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兵家(白起?)还有其他的诸如管仲等人的门徒。不管是哪个门派类别,都重视讲道,不讲术。直白点,就是讲思想不讲方法。而且这些诸子百家,在实用性比儒家强。
孔夫子所有的思想都是通过《易经》悟出来的,“韦编三绝”讲述的就是这个故事,而《易经》包含很广,内容太过于浩瀚,限制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他是不可能悟出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么样的结论的。
我可以打包票,孔夫子绝对没有明着讲过重视创新创造发明的话语。限制于当时的时代局限性,他也不可能提出这样鲜明的观点来的。这可是超越时代两千多年的见识。孔夫子不是上帝,自然不会讲这些。
综上所述,答案如下:
怕挨打。学术争端。
没能力。不擅长的事情,讲了也白搭还不如讲故事讲道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孔夫子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他创始了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就是以教育为核心的,他的宗旨就是***君主顺应阴阳,阐明教化。
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仁义,孔夫子认为仁就是发自内心真诚的去关爱、帮助他人。颜渊请教孔夫子什么是“仁”,孔夫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又请教“请问其目?”孔夫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意思就是:所有不符合礼的要求,都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动。也就是说要让所有人的行为规范回到礼的标准上,这样久而久之“仁”就形成了。
孔夫子教给学生的是古圣先贤传下来的道理,他认为圣人之言都是掌握了宇宙人生真相的人讲出来的,既然是真理,那就是毋庸置疑的,其他人就不能在真理上增添,也不能在真理上删减。
综上所述,孔夫子***取了一种“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做法,他不是不讲创新,没有创新精神,而是信奉古圣人。
创新的目的是取得相对优势地位。孔夫子年代无需创新和发明创造,只有文明与野蛮,秩序与失序。现在强调创新,不就是为了成为超级大国,比别国获得更多资源和利益吗。创新本身,并不会提升幸福感。
孔子一生念念不忘克己复礼,把周天子的那一套礼制奉作圣明。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乱世中,期冀以礼治国,让天下太平,这是他思想重心所在。创新与发明创造与其复古思想相悖,甚至被视作离经叛道之术,自然不会被推崇了。
我认为孔子恰恰是讲求创新的的人,所求的是经世致用的学问,所言的是挺接地气的话理,所行的是挺时代的事儿,他因创业而创新,因理论创新与人格魅力而被后人称为圣人。
最早的民间办学,体现了教育形式的创新。孔子广收门徒,以《诗》《礼》《乐》和他至伟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动一静亲身示范为教,将奴隶社会原只能由王公贵族独享的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打破了官府的垄断,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
最早的有教无类,体现了全面教育思想的创新。在孔子的眼中,学生无论贫贱富贵都一视同仁,贫如颜回,富如子贡,贵如梦懿子,都欣然授之,是真正的五湖四海。
最早的因材施教,体现孔子教学方式的创新。这类似以德国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奥托·瓦拉赫命名的“瓦拉赫效应”,即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最擅长的领域,发挥学生的特长。
孔子针对子羔之愚,曾参之鲁,子张之偏激,子路之粗鄙等学生们的缺点,能扬长避短,成就他们的人格,终至成物,尤以曾子能得道之全体而任传道之责,成为“宗圣”,更有颜回、子贡等为后人赞颂。孔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真是杏坛勤耕终成林。
致力于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体现了教育方向与教学目的创新。
积极入世,是儒学的精髓所在。入世之志,就是要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使命,这是把责任与担当融入创新的具体体现。
孔子是终身学习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其为学之道,治学之精神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孔子读书充满乐观精神。他从15岁立志学习,一直到死都在孜孜以求。他发愤求学,常常是废寝忘食,一旦在学问上有所获益,会快乐得忘记忧愁,连日渐衰老的威胁也忘了。
孔子的为学精神是永远年轻的,因此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正因为终身不倦地学习,他才能时时保持进步的状态,才能达到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