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三国何以成三国?
谢邀。首先引用一句话: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东汉末年的十常侍作乱朝政以及灵帝、献帝两位天子年纪尚幼,于是就给了世家大族一些割据分裂的念头和机会。其实最早可以看出来,当诸侯割据的时候,没有明朗的局势,大多数诸侯都是静观其变和蓄势待发。
在黄巾之乱中,张角打响了拨乱反正第一枪,即黄巾起义。朝廷镇压,何太后的哥哥何进作为大将军,代表朝廷镇压叛乱,此时董卓抓住机会,顺势取得太师宝座,开启了群雄割据的局面。
东汉末年也好,三国也罢,魏晋也行,这段历史当中真正当家做主的还真的不是皇帝,而是各处的世家大族。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财力,都需要世家大族的扶持,军事领袖才能做出一番事业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浪淘沙,曹操首先囊据中原,从北方扩充实力,在官渡之战当中确立的北方霸主的地位;南方孙策用孙坚的玉玺和袁术做交易,换取孙坚的老部下,并且借着袁术的名义两年间打下了江东,他背后的势力大都是吴后家族(吴景)、张氏等等,是世家大族选择了孙策,也是孙策不负重托,相互成就。西南方向相对于北方平原和南方水陆来说,道路崎岖,而且族群太多,不适合短时间扩充地盘,所以在军事领袖最初积累资本的时候,它能够偏安一隅,直到被诸葛亮作为大餐献给了刘备。西北方向同样因为气候条件和山地条件,马腾和韩遂两人等着时机,最后实力不够,被曹操搞了。
等刘备拿了西南,孙权守着东吴,北方曹操攥在手里,天下格局一目了然。三个人都是实力,也都有各自的底牌,就等着谁先出错。就像***一样,突然告诉你贫民之间也能相互斗,只选一个赢家,谁都不愿意去先那底牌打地主,就一直拉锯着。拖的时间久了,各自称王,三国格局也就成型了。
所以三国之所以成为三国,是历史大的趋势形成的天时、人才分散形成的人和以及地理条件分割形成的地利三要素一并形成的最后的局面。打破局面最终只能依靠”天时“和”人和“;即出现大的瘟疫或者地震等等***造成一方实力减弱;或者是人才缺失以及领导层的决策失误两个方面。一旦平衡打破,一对一的时候,就是孰强孰弱的问题了,就很好解决。
三国何以成三国?而不是四国,五国?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形。汉朝末年,皇帝都是小孩,大权被太后和太监把持。太后又大肆分封自己娘家人当权,形成了外戚干政。两大势力相互火拼,造成内乱,董卓趁势而起,占领了京城,废旧帝立新帝,带剑上殿,夜宿龙床,***后宫,成为当时一霸!于是有了十八路诸侯联军讨伐董卓。其中十八路诸侯还不包括刘表和刘璋,怎么算最少也有21路兵马,最后为什么成了三国?
因为皇室被董卓控制,诸侯不再理会皇帝,相互之间开始火拼并,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十八路诸侯由于实力不相等,逐渐小的被大的吞并,这其中发展最快的要属曹操集团。曹操多谋善断,帐下武将夏侯惇,许褚,曹洪,夏侯渊,李典;文有荀彧叔侄,郭嘉。曹操通过讨伐黄巾军,获得了大量的兵马,又优中选优成精锐部队“青州兵”,奉天子令诸侯。此时袁术称帝,成了曹操的第一个目标,曹操于是利用皇帝发布命令,纠结吕布,刘备联合剿灭了袁术。再后来曹操灭了吕布,张绣,打败了袁绍,成了北方实力最强大一支。
另外一个发展起来的自然是孙坚的后代。孙坚攻打襄阳战死后,孙策率孙氏家族投靠袁术,以孙坚在讨伐董卓时获得的传国玉玺为质向袁术借兵,带领孙坚的老部下在江东一路征讨,终于占领了江东,也是兵精粮足。
最后来说刘备,刘备起步最早,发育最晚,一直东奔西跑,居无定所。虽有关羽张飞赵云等当世无双的猛将,却没有发育目标,想要的东西又要考虑仁义道德,不能去争取。一直等遇到了诸葛亮才开始开挂,一路西进,占领益州,最终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格局?
为什么是这三个人的三国呢?曹操本来统一北方之后就开始南征,此时的曹操实力是最强大的,最有希望统一华夏的。但是赤壁一战,曹操元气大伤,再也无法完成统一大业。
按照诸葛亮在隆中对的说法“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青州创业大厦红枕酒店前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青州创业大厦红枕酒店前台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